来源:生活佳选
夏季,是精酿啤酒的天下。
在暑气沸腾的时候,端上一盆小龙虾,搭配三两杯精酿啤酒,推杯换盏,恣意生活。
因而,在精酿圈又有句黑话:
一入精酿深似海,从此工啤是路人。
佳佳也曾浅喝过几杯精酿啤酒,灯光暧昧的小酒馆里,啤酒金黄,并无多少酒花,但一口下去,就能体会到那份独属于精酿的绵密。
口感好,有氛围,这是年轻人拥抱精酿的原因,而精酿啤酒的风靡,也使得这一赛道涌入越来越多的掘金者。
工业啤酒,俗称大绿棒子,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,价格普遍在10元以内,就连近年来最负盛名的“夺命大乌苏”,620ml也只卖8.25元,比起动辄几十上百的精酿来说,不要太亲民。
乌苏啤酒
精酿为什么卖那么贵?
这还得从精酿啤酒的历史说起。19世纪末期,美国还是清教徒的天下,虔诚的新教徒认为,酒精既不道德,又不健康,酒精泛滥是犯罪的温床,应该严令禁绝。
在巨大的声量下,1919年,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禁酒令,禁止酒精度高于0.5度的饮料销售,公开酿酒也成了违法行为,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禁酒运动”。
可问题在于,人类对酒精的原始渴望消除不了啊,于是酿酒就变成了一种危险但利润可观的地下行业。
美国禁酒运动
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精酿啤酒因低酒精度、低酒花、低麦芽,区别于一般啤酒,因此迅速在美国风靡。
精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,口感虽各异,但从制作工艺上,基本分为艾尔和拉格两种。
拉格是下发酵啤酒,发酵时酵母沉到酒液底部,发酵温度比较低。优势是发酵过程中不会有过多代谢物产生,因此酿出的啤酒品质稳定、口感清爽,非常适合批量生产。
左为艾尔,右为拉格
我们喝的工啤和精酿,同属于“美式淡色拉格”这一类,也是大型酒厂最为青睐的。
但啤酒爱好者喜欢捣鼓的,却是另一种叫“艾尔”的啤酒。
艾尔啤酒使用上层酵母发酵,发酵温度比较高(15℃~24℃),因此酵母非常活跃,会在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代谢物,造就复杂的风味,口感远超拉格啤酒,更适合那些懂喝也爱喝的人。
精酿啤酒,英文原词是craft beer,直译过来是“手工啤酒”或“家酿啤酒”。
家酿,顾名思义,在家酿酒,是许多精酿爱好者打基础的一种酿造方式。
1978年,美国宣布家酿合法化后,这种抛弃现代化设备,回归手工操作的酿酒方式,便在全国流行开来。
家酿啤酒先是在美国风靡,接着到欧洲各国,后面也漂洋过海,辗转来到了中国。
2008年,旅居海外的高岩回国,苦于国内没有精酿啤酒,便在家乡南京开了中国第一家精酿酒厂——“高大师”。
厂牌创立后不久,高岩就在南京浦口的酿酒厂捣鼓出了第一款酒,英式风格的棕色艾尔。
但这种口感怪异,价格昂贵的啤酒,起初并没有多少人买账。到2009年,“高大师”,每月营业额也不过五万元,高岩也想过到酒吧售卖,可惜没几个酒吧老板敢卖。
酒吧老板不敢卖的原因也很简单:没人认识精酿。
为了卖酒,只能填补这片认知空白。2010年,高岩在博客上更新的酿酒心得被整理出版,成了中国一批精酿从业者的启蒙读物《喝自己酿的啤酒》。
也因为这本书,有越来越多的人,开始从家酿向精酿转变。
啤酒家酿时,只是自娱自乐,但当精酿开始走向量产时,无论从产量,还是安全性考虑,家庭厨房都不是个合适的酿酒场所,于是,新厂牌们纷纷采取“代工”的方式。
代工厂有成熟的生产设备和生产线,是最经济的方式,但品控往往难以保证,所以一些有实力的厂牌,也会自建酒厂。自建酒厂因为投入大,对销量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精酿能不能在中国流行起来,看起来就像一盘扑朔迷离的赌棋,牌桌上的玩家,都不知道是否能笑到最后。
很多人赌赢了。
90后00后已经把海伦司喝上市了,蜜雪冰城也开始卖精酿,朝夕之间,精酿成了财富密码。
蜜雪冰城布局精酿啤酒福鹿家
中年喝白酒,青年喝精酿。根据久谦中台调研显示,精酿啤酒的目标群体是90后、95后和00后。主力消费群体的迁移,也意味着居民消费水平正在快速升级。
这一代消费主力军,不再满足于工业啤酒的“塑料感”,而是对口感、包装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他们的消费目的,已经从“取悦他人”过渡到“取悦自己”,新零无酒精啤酒80%的顾客都是年轻消费者,同时,精酿啤酒也越来越“讨好”女性消费者。
海伦司小酒馆
就拿佳佳来说,工作日时,它是能带我短暂逃离工作压力的舒缓带,到了周末,和三两好友在精酿酒馆喝上一杯,文艺又小资。
精酿看起来是门好生意,但真要创业,难度也很大。根据创业门槛的高低,中小精酿创业者们普遍采用的商业模式大致分为便利店模式、餐饮模式、酒厂+餐饮店模式三大类。
便利店模式,简单来说就是开个瓶子店,运营一个啤酒超市,但这种模式并不能很好地跟工业啤酒区分开来,还是给人一种浓浓的“廉价感”,并不值得推崇。
精酿啤酒便利店模式——啤酒阿姨
餐饮模式,即小酒馆模式,这种模式最为常见,是主打外购啤酒的生啤店,只有简单的啤酒储存设备加上相应的配餐。我们熟知的海伦司就是这种模式,消费者喝喝酒,聊聊天。
规模更大的,是酒厂+餐饮店模式,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,投资更大,且目标客户较为高端,在一线城市尚有发展空间,可到了二三线城市往往无人问津。
精酿酒厂
囿于以上种种因素,精酿啤酒目前为止还没有跑出一只独角兽,创业者纷至沓来,又相继倒下。
看来,精酿虽好,但在中国的落地,依旧困难重重,不知行业领头羊何时才能出现。
参考资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