袁小猫有一次在成都吃了红糖糍粑,配的是火辣辣的串串,一口串串,一口糍粑,你能想象那是什么感觉吗?嗯,那是火与冰的对决,异常热烈而隆重,那时候,袁小猫认识了糍粑,一种甜丝丝,软糯糯的小可爱食物。
有一天,袁小猫在商洛吃到了一种小吃,服务员说叫“浆水糍粑”。甜蜜蜜的糍粑怎么能与酸汤浆水搅和在一起呢?直到端上来,袁小猫才发现,陕南的糍粑与成都的糍粑有着天壤之别。这是洋芋糍粑。
一碗洋芋糍粑镇个楼
“这就是传说中的陕西非遗美食,洋芋糍粑?”袁小猫真是第一次吃洋芋糍粑,还是浆水糍粑,真是太幸运了,袁小猫非常喜欢浆水,也很高兴能遇到著名洋芋糍粑。同行的杨老师是柞水县柴庄镇人,见袁小猫对洋芋糍粑感兴趣,就认真地介绍起来。
杨老师说,洋芋糍粑在陕南地区很普遍,但是要说最经典的,那一定是柞水万青乡和九间房的了。但是,很多人肯定不知道,今天作为洋芋糍粑的正宗发源地、陕西非遗食物归属地的这两个地方,当年却为此被许多乡村嘲笑看不起。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,“万青九间房,洋芋当主粮,要的生活来改善,洋芋捶得稀吧乱。”
这首当地民谣其实是在嘲笑万青和九间房这两个地方的人特别穷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两个乡处在秦岭脚下,是高寒山区,小麦产量低,玉米没法熟,就只能产洋芋。可以说,穷到没有任何主食,只剩下洋芋,他们也只好盯着土豆想办法,蒸着吃、煮着吃、炒着吃、焖着吃……翻来覆去地吃。
这洋芋糍粑是怎么来的?据说当时,那里曾经住有几户富人,经常吃的白米、白面,逢年过节时,还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头上用木锤砸成糍粑,吃不完的糯米糍粑用来炸年糕。其他人看见了就也想试一试,咱没有白米白面,咱有的是洋芋啊,那就砸洋芋呗!没想到,这一砸,为贫穷的柞水人打开了一扇另类的美食大门,软糯绵香,滋味醇厚,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岁月里,这就成为当地人待客最好的饭食了。
柞水洋芋糍粑的制作技艺于2013年5月入选陕西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洋芋糍粑咋做呢?难不难呢?你看看就知道了。
江水糍粑,看着就诱人
有点像搅团
把洗干净的洋芋去皮后放进蒸笼里面,大火蒸到熟烂后取出来,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干余温和水蒸气,然后快速地倒进“糍粑窝”,然后用“糍粑锤”一遍遍地捶打。柞水人以前几乎家家都有“糍粑窝”和“糍粑锤”。“糍粑窝”用的是柞水当地质地极为坚硬的花岗石,形态不一,有的是把厚厚的石板凿成一个长方形的凹坑,也有的直接把板子四周雕刻成有精美花纹的圆槽。
而“糍粑锤”呢,是用秋春季节采伐的桦树段制作的,之所以选用桦树,主要是因为桦树质地紧凑,不起末、不掉渣,不会污染糍粑,反而会把桦树的清香在千万次的撞击中融合进糍粑里面,让每一口糍粑都能听得见风声,看得见雨滴,摸得到春夏秋冬,花开花谢……勤快的陕南汉子,光着膀子,在阳光下,手中的糍粑锤随着身体的起伏,有节奏地上下循环着……等白净光滑的洋芋在糍粑锤的锤击下,渐渐变得越来越亮晶晶、并且开始Q弹,有很多微小的气泡泛起的时候,就是糍粑时尚的时刻了。用铲子铲起,盛到盆里拿回家,带着岁月痕迹的菜刀慢慢切成条状,轻轻浇上提前调好的汤汁,放进酸菜、葱花、香菜、蒜泥等佐料,一碗蒜香扑鼻,香气四溢、爽滑细腻、甜润可口的洋芋糍粑就做好咧!夏天可以直接浇上浆水吃,凉爽开胃……写到这里,袁小猫的嘴巴已经开始流口水了……
对了,说了这么多,要吃最好的洋芋糍粑,一定要去九间房和万青,九间房、万青都是沙砾土壤,在茂盛的森林遮盖下,这里平均气温非常低,特别适合洋芋生长。在缓慢沉静的时光里,这里的洋芋单纯默然地成长着,聚集了最高含量的蛋白质,而洋芋糍粑好不好,主要是与洋芋的蛋白含量高低有关,蛋白含量越高,洋芋糍粑砸出来就越粘,口感更绵柔悠长,而且省力好打。
洋芋糍粑有多好吃?除了袁小猫个人分享的感受,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讲给大家,从别人的嘴巴里看看,这道美食值不值得你尝试一下——
1983年,下梁镇(柞水县的一个镇)已经分居多年的弟兄二人,招待来自西安的姐姐、姐夫和两个外甥。哥哥因劳动致富,买了大量的鱼、肉、蛋,特请一位厨师做了十八碗菜,又提回5瓶西凤酒。当客人坐下来正要动筷子时,弟弟端来两盆洋芋糍粑和一盆用清油烧过的新鲜酸菜水。大家一见,都争先恐后地品尝,越尝越想吃,吃了一碗又一碗。不到十多分钟两盆糍粑就快要吃完了。这时站在一旁的哥哥,急不可待地端起还剩下一点糍粑的盆子,浇上调和水,狼吞虎咽地吃起来。弟弟当场作了副对联,上联是:不怕哥山珍海味夸富贵;下联是:且看弟洋芋糍粑夺人心,横额是:传统佳肴。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。九间房、万青曾因为吃洋芋糍粑被嘲笑穷,如今却凭借这碗朴素的洋芋糍粑成为远近闻名的非遗美食之乡……怎么样,一起去柞水吃糍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