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美食资讯 >

兰州拉面vs重庆鸡公煲,都自称正宗!然而,当地人却这样说

159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2-06-16 11:00:00    

中华美食博大精深,全国各个省市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名吃。这些数不尽的地方小吃里,很多小吃因为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,小吃的名字前冠以地方的名称,比如“南京鸭血粉丝汤”、“广州肠粉”、“东北烤冷面”、“重庆小面”、“西安肉夹馍”、“武汉热干面”等等。

这些名牌小吃名副其实的在当地备受本地人推崇,在当地已经成为了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是地方小吃的“名片”。很多小吃也已经走出当地,美食店遍布全国。

然而,在这些遍布全国的地方美食中,混杂着一些“名不副实”的山寨小吃。而且这些小吃在全国规模很大,具有很大的影响力。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“兰州拉面”和“重庆鸡公煲”

你说他们“山寨”确实是真的,你要说他们“不好吃”那绝对是假的。不好吃也不可能发展到规模如此庞大。

1、兰州拉面

走在兰州的大街上,满街都是“牛肉面”馆,单店的、连锁的、大型的、小型的,唯独没有闻名全国、妇孺皆知的“兰州拉面”馆。是没找对地方?还是到错了城市?

随便找个兰州当地人,他们会告诉你:“我们兰州没有‘兰州拉面’!我们兰州只有‘兰州牛肉面’!‘兰州拉面’是青海人冒充我们兰州开的青海拉面馆,你们吃的都是假‘兰州小吃’。”

“兰州拉面”竟然不是兰州的?这玩笑开大了!国人吃了大半辈子的牛肉拉面,竟然是假兰州牛肉面,这是很多人接受不了的。也是兰州人很愤怒的事情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事情的起因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的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,中国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“改革开放”,私有经济开始蓬勃发展,敢于下海先尝试的人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。一部分人已经先富了起来。

在青海,有一个贫困县叫作“化隆县”,化隆县的贫困是青海有名的,自然条件严酷、经济结构单一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、地方财政困难、思想观念陈旧、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是造成化隆县贫困的主要原因。

贫穷激发动力,1988年,化隆人马贵福等人南下,开了一家“清真拉面馆”,没想到经过精心的经营后,居然取得了成功。于是被贫困扰的化隆人看到了商机,纷纷走出化隆县出去经营“牛肉拉面”。

大多数化隆人开的拉面馆都打着“兰州拉面”的牌匾,这已经成为了习惯,也很难改变,于是青海化隆人的“兰州牛肉拉面”花开全国。乃至于不少宁夏人、新疆人也利用“兰州拉面”的名字开面馆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目前拥有40万家面条店,“兰州拉面”就占据了一半。

“兰州拉面”不是兰州的,这种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不仅让全国人民觉得很离谱,也让兰州人很无奈。

2、重庆鸡公煲

重庆鸡公煲”,是一个全国连锁的快餐小吃,在全国各地很有名气。一个小砂锅,里面有鸡肉块、青椒、洋葱等配菜。鸡肉鲜香嫩滑、麻辣过瘾很下饭。遍布全国数以万计的“重庆鸡公煲”店每天销售着这种备受欢迎的小吃。

然而,如果你去过重庆就会发现,想在重庆找到一家“重庆鸡公煲”是几乎不可能的事。你要是问当地人,当地人会说:“鸡公煲是个啥子东东?我们重庆没有鸡公煲这个东西,我们重庆只有‘烧鸡公’,鸡公煲不是我们重庆的!”

烧鸡公”也是属于火锅,鲜活的大公鸡宰杀后,制作出一锅麻辣鲜香的鸡肉端上来,吃完鸡肉后,再往锅里添加各种菜,就变成了火锅。烧鸡公在重庆非常著名,跟重庆火锅一样受欢迎。

问题来了,“重庆鸡公煲”既然不是重庆的,那它是怎么来的呢?其实,重庆鸡公煲根本不是重庆小吃,更不是重庆人开的。据说,是一个名字叫“张重庆”的上海人,将“重庆烧鸡公”和“重庆干锅鸡”两者各取其味,自己创造出的小吃,而后取名“重庆鸡公煲”。

然而,关于这个人名的由来大多数人不认可,据查,在张重庆注册经营鸡公煲的很多年之前,便有“重庆鸡公煲”在各地经营了。说明,“重庆”这两个字是打着“重庆小吃”的擦边球的外地小吃,这个结论比较靠谱。

不是重庆的“重庆小吃”公布于众后,让很多人大跌眼镜。群众“踩雷”、“重庆”躺枪,心情极度复杂。

“兰州拉面”和“重庆鸡公煲”一起扮演着“山寨”的角色,在外地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,本地人却一无所知。其实抛开前面的地名,“拉面”和“鸡公煲”这两种小吃的味道还是非常美味的,很多人都是吃这两种小吃长大的。至于前面加上了地名,摇身一变伪装成了当地的小吃,就会让人感觉不舒服。

其实在中国,不仅“拉面”和“鸡公煲”披着伪装的外衣,还有很多小吃的“前缀”都跟地名无关。比如说“澳门豆捞”在澳门并没有,而是浙江人开的;在奥尔良也没有“奥尔良烤翅”;在美国也没有“美国加州牛肉面”。

靠着地名“伪装”发展起来的小吃不少,要说它们完全倚仗地名而“发家致富”显然也不是,毕竟消费者对口味的认可还是最主要的,没有良好的口味特点,冠名“火星”也不会有人去吃。

这些著名小吃能把“伪地名”去掉而做回他们自己吗?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