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 家常菜谱 >

舌尖上的童年——酸汤子家常做法

285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3-10-14 09:04:26    

酸汤子,又称汤子、碴子,是我的老家辽宁省岫岩县的特产,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酸酸的、玉米面的粗粮面条。

“酸汤子”是经过天然发酵,不需任何添加剂制成的;最大特点是爽口、调胃、营养丰富,当腹内生火、食欲不振时,吃一碗“酸汤子”,就会五脏舒朗、食欲大开,有通脾健胃、消乏解渴的功效。

酸汤子的来历

关于酸汤子的来历有很多说法,这其中大多数人较为认同的是,从前满洲人因为周边环境以及风俗习惯,吃肉较多,平常饮食油水较大,所以日常饮食中需要增加酸性食物的补充,平衡饮食。三百多年前,满洲人发现了玉米经过发酵后口感变得更棒,就开始深入发掘这种美食。酸汤子因为口感酸酸的,非常适合满洲人大鱼大肉的佐餐主食,有助于改善饮食结构。

这种酸味粗粮面条,现吃现做,汤和面条都有一种发酵后的酸。面汤金黄色,粘稠,不加盐和任何佐料,吃时根据自己的口味可以适当加些大酱等。

这种粗粮面条和现在饭店里提供的粗粮面条有本质的区别。

首先,这种酸汤子的面是发酵过的面,不是普通的玉米面做成。

以前农村玉米产量多,秋天收割玉米后,一些不成熟的玉米不能晒干后食用,就要把这样的玉米脱粒、洗干净,放到大缸里用水泡上,然后用塑料布密封放在院子里,等待泡软发酵。

石磨

几天后,玉米发酵好了,上石磨磨碎,或者用粉碎机粉碎,接下来用粗布过滤,一般是粗布包好磨碎的面水挤压,漏出来的水澄清后,表面的沉淀成玉米粉子,下面一层继续用水泡着,直到泡出酸味,就成酸汤子的面料了。

看这些道工序就知道和大家平时吃的粗粮面条的面不一样的。

其次,酸汤子的制作方法与一般粗粮面条也不同。

酸汤子是手工制作的,用两只手攥挤出来的。

攥汤子之前,汤面首先要揉成一小团面放在开水里烫一下,然后把烫好了的面团和其它要用的面揉和在一起,放一些热水稀释一下,然后再揉成小团,放入开水烫一下,反复三次。要既能保持汤面的形状,又要便于面从汤扣里推挤出去。

攥汤子

所谓攥汤子,就是把一团大小适中、比较稀软的汤面放在两手之间,左手在前攥面团,右手在后推面团,面从左手的大拇指上戴着的一个前小后大的漏斗形的铁圈(汤套)里出来。

攥汤子像甩包袱似的,两手不仅要攥还要同时甩出去。汤面在两手合作用力攥挤之下,通过汤套成粗条状喷出去,走抛物线路径落到煮开的锅水中。

水很热,面条落入后立刻烫成半熟状态,这样面条就能保证原形状,不断条,稍等一下再用锅铲及时铲动,面条也不会粘锅。水在开着,面也在继续攥着,直到攥够了才会停下来,然后等着面条继续开滚几次,熟透了才能把面条和汤水一起盛出来放在盆子里,算作一家的一顿主食。

“酸汤子”有很多种做法。单就最基础的汤来说,有清汤(碴子)和浑汤(汤子)之分。清汤是将汤条捞出后,放入蔬菜、佐料,而浑汤则是把汤条和汤混合盛出。“酸汤子”还可以像街头的炒面那样与肉丝、蛋片、蔬菜、葱叶等一起爆炒,炒出来的“酸汤子”色泽悦目,香味扑鼻,营养丰富。

碴子

吃酸汤子还需要配菜,正常的家常菜即可。小时候,酸汤子配咸菜,是日常的吃法。春天,炸一碗鸡蛋酱配山菜,那简直是人间美味啊。

做酸汤子不用擀面杖,不用饸饹床子,只用一个喇叭形状的铁皮“汤套”硬挤出来。这种汤套旁边往往焊有一个铁环,套在手指上供握持用,喇叭形的汤子套较细的一端有多细,也就决定了汤条有多粗。等锅里的水烧开了,就把汤套套在拇指上,喇叭大头朝里,小头朝外,双手抓住面团,没套汤套的那只手用力挤,面团就从喇叭口里变成一根细条落入水中。

记忆中,妈妈从泡玉米开始,打磨成面,再到攥汤子这一系列的活计中,在乡里乡亲面前,那都是拿手的。

汤套

因为攥汤子不是谁都会的攥的,这是一项技术活,需要双手高度协调,才能在两手攥挤下,把面从左手大拇指的铁圈(汤套)推出来,同时又能甩好弧线,不让面条直接落到锅里,如果直线落锅里,面就堆积成一团了,而不是保持条状。

妈妈攥汤子的力度掌握的非常好,力气不大不小,如果用力过大,汤面就是不从左手的汤套里出来,相反是从两手之间漏出来,成为一团团的面。用力过小呢?面条是出来了,但没有甩出去,面条不长,在半空中就断了,成为疙瘩汤了。妈妈每次攥的汤子都是细长长的条,汤水稀稠适中。

多年后的今天,人们发明了汤面压榨机了,面条不再用自己手攥了,省事多了。

汤面压榨机

现在农村人都吃大米和面了,吃酸汤子的人很少了,我还是喜欢吃汤子,偶尔从网上购买一些。有时小妹和表弟也会从老家邮寄一些来。

留在记忆里的酸汤子是属于母亲独有的,因为那是家的味道,也是童年特殊的回忆。长大以后,生活条件改善了,很多吃食都不再有了。酸汤子也成了偶尔改善生活的调剂品了。


相关阅读